5月25日是全国心理健康日,为引导学生正确应对人际交往中的隐性困扰,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,安徽合肥医药卫生学校于5月27日举办“远离背后蛐蛐”主题心理健康教育讲座。学校心语室资深心理咨询师桑琪琪老师担任主讲,全体在校学生及班主任共同参与,通过理论解析、情境模拟和互动问答等形式,深入探讨校园“背后议论”现象的心理机制及应对策略。
讲座伊始,桑老师以“蛐蛐”这一网络流行语为切入点,指出校园生活中隐蔽的非议行为如同暗处虫鸣,虽不直接伤人却易滋生心理困扰。结合社会比较理论,他剖析部分学生热衷议论他人的心理动因:既有通过贬低他人获取短暂优越感的补偿心理,也存在因社交焦虑产生的“抱团”归属需求。“当我们将注意力过度聚焦他人生活时,往往折射出对自我价值的不确定。”
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应对策略,讲座创新提出“觉察-评估-行动”三阶模型。桑老师强调,面对流言时首先要进行情绪隔离:“被贴上标签不等于成为标签本身”,通过呼吸训练、情绪日记等方式建立心理缓冲带。在评估阶段需理性区分“事实”与“观点”,若涉及原则性问题应及时求助班主任或心理老师,而对无实质伤害的闲谈则可尝试“认知脱钩”。
一直以来,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,每年的5月心理健康月均会针对心理健康这一主题开展活动。后续,学校将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,让师生在活动中体验、在体验中成长,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,引导学生释放压力,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态度。正如桑老师在总结时所言:“远离‘蛐蛐’不是筑起冷漠的高墙,而是用真诚的沟通照亮每个角落,当我们学会对自己负责、对他人包容,那些阴影里的‘窃窃私语’自会消散于阳光之下。”
(编辑:孙婉秋,初审:徐晶晶,终审:胡军健)